原標題:40年后再版(引題)
《在伊犁》盡顯“共同體的深情”(主題)
中工網(wǎng)訊(實習生章譯之)“這種深情的共同體,這種共同體的深情,也許是40年后再出《在伊犁》的意義所在”。日前,在《在伊犁》新書發(fā)布研討會上,90歲的“高齡少年”王蒙老師回憶起新疆的點點滴滴和自己創(chuàng)作《在伊犁》的過程,仍然非常興奮,直言書寫新疆于他而言是一種深情。
王蒙是中國當代文學史繞不開的人物,《在伊犁》更是新中國文學中一個獨特而精湛的存在。全書共收入《哦,穆罕默德· 阿麥德》等9篇作品,于1984年8月由作家出版社首次結(jié)集出版。此次重新出版的《在伊犁》,對首版進行了重新編輯修訂,特別恢復了后續(xù)版本沒有使用的代序——《故鄉(xiāng)行——重返巴彥岱》一文。該文是王蒙1981年在離開新疆近兩年以后重返新疆巴彥岱,和他的維吾爾族農(nóng)民兄弟把酒言歡,用深情的筆觸寫下的,既感人至深,又對《在伊犁》的人物和故事原型有重要交代。
在這部作品中,王蒙有意回避職業(yè)的文學技巧,通過散文化的日常生活敘事,塑造出讓人哭笑不得的穆罕默德 · 阿麥德、野心勃勃的依斯麻爾、智慧老者穆敏老爹、熱烈淳樸的愛彌拉姑娘等眾多讓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視角別致,意蘊豐富。
據(jù)王蒙回憶,1965年抵達伊犁后,他就在伊寧市巴彥岱鎮(zhèn)(原紅旗人民公社)勞動并擔任公社第二大隊的副大隊長。吃住于農(nóng)民家中,掄起坎土曼,結(jié)交當?shù)嘏笥眩瑢W習維吾爾語,愛上奶茶泡馕……《在伊犁》正是基于這段獨特的新疆生活經(jīng)歷,給新時代的讀者打開一扇了解新疆、認知新疆文化的出版之窗。
“凝聚了共同理想和共同的目標,回到了最根本的人的問題上,展現(xiàn)了各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薄睹褡逦膶W研究》副主編劉大先認為:“王蒙是當代中國特別重要的一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代表性人物”。
著名作家梁曉聲坦言自己在閱讀《在伊犁》時十分享受也非常有共鳴,認為這不僅是一位作家對自己人生某一段歲月的文學性的真誠的思想告白,更是一位漢族作家為新疆民族兄弟書寫的一份“備忘錄”,它架起了漢族與少數(shù)民族之間的友誼的橋梁。
作家出版社原總編輯張陵稱,《在伊犁》“像一股清流洗滌著時代的傷口”,讓讀者深刻認識到,根植于這片深情的土地,在純樸而率真的人民群眾當中,自己才有力量掌握自己的命運,才是真正的充滿人性快樂的生活。
這部作品能夠時隔40年再版卻力量不減,究其原因,是作家對一方土地和人民的真情實感,是一次文學援鄉(xiāng)的深情書寫。中國作協(xié)創(chuàng)研部主任何向陽在《在伊犁》中看到了身入、心入、情入,與不同民族同胞的往來,從人民當中獲得經(jīng)驗、靈感和啟示,成就了王蒙創(chuàng)作中的人民性,也成為他快樂地向前創(chuàng)作的動力。
對此,國家民委文化宣傳司副司長鐘廷雄表示,筑勞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構(gòu)筑中華民族共同體精神家園,需要文化的支撐,也需要文學的貢獻,王蒙先生用文學之筆寫出的生動團結(jié)故事,不僅是他與新疆各族群眾深切交往的表現(xiàn),也是中華民族一家親的生動寫照。
億萬職工的網(wǎng)上家園
關(guān)于我們 |版權(quán)聲明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4151598 | 網(wǎng)絡(luò)敲詐和有償刪帖舉報電話: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ydlpxfsj.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