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組天地”欄目是一線班組分享妙招、交流經驗、展示技能的寶貴平臺。
欄目中那些來自一線工作者的真實故事和經驗分享,讓我們看到了團隊的力量,也讓我們明白了在平凡的崗位上也能創造出不平凡的業績。
這些故事和經驗的呈現,都離不開奔走在一線,辛勞、勤奮的記錄者們……
腳下有泥土,心中有夢想
我是淮河能源控股集團新聞媒體中心記者杜濤,從事新聞工作20年來,始終穿行在基層一線,用文字和鏡頭記錄下那些值得銘記的瞬間。
從千米深井到百米高塔,在腳帶泥土芳香的時候,我見證了時代的變遷、社會的發展以及人性的光輝,從青澀到成熟,從見習到骨干,在成長的歷程中,我始終沒有忘記作為一名記者的使命和責任。
追光而遇、沐光而行,無論新聞傳播方式如何改變,無論是紙媒時代還是新媒體時代,我會一直在路上,在現場,全力以赴,做一個腳下有泥土、心中有夢想的記者,繼續在新聞一線發光發熱。(杜濤)
記錄者之路無捷徑
我是湖南中煙公司零陵卷煙廠動力車間的一名司爐工,2022年入職,除了做好本職工作以外,日常以筆、記錄本和照相機為伴,感觸時代、捕捉發展。
我深知記錄者之路無捷徑,唯雙腿奔走,心懷“四力”,方能筆下生情。
2023年,我采寫了300余篇稿件,由73篇刊登國家級媒體,獲工廠“優秀通訊員”“青年先鋒”稱號,2024年獲工廠職工攝影大賽二等獎。
在未來的日子里,我會繼續默默做一個記錄者,用心記錄時代,用情擁抱歲月,讓歷史富有溫度,為時代注入靈魂,以筆觸和鏡頭,記錄著產業工人的擔當、辛勤、付出、堅守與奮發。(張健)
從“夏安全”到“大記者”
我是中能建建筑集團的一名安全員,曾因不茍言笑,大伙對我敬而遠之。
我兼職宣傳通訊員后,為收集素材與采訪,和大伙走得近了,消除了“隔閡”,稱謂也從“夏安全”變為“大記者”。
筆友們夸贊我寫的稿子“接地氣”,問我有啥秘籍。倒也不難,我整天“泡”在工地,查找隱患,糾正違章,跑遍了施工作業面,所見所聞都是新聞素材。
工間休息時,和大伙聊天,獲悉新聞線索,再深入采訪。采訪形式多樣,食堂就餐,邊吃邊聊;晚飯后散步,邊走邊聊,還有在淋浴間相遇,也會見縫插針進行采訪。原汁原味記錄新聞故事,當然也就“接地氣”了。
我白天跑工地,寫稿子只能挑燈夜戰,逐字逐句推敲,反復修改,費腦傷神,曾有多次想打“退堂鼓”,但稿件見刊了,心里有種說不出開心與自豪,覺得辛苦一點值得。
工友們看到自己的故事見報,也同樣興奮不已,發微信朋友圈,分享喜悅,也讓我信心滿滿,干勁十足。(夏忠)
在沙漠融入石油人的江湖
我是塔里木油田特約記者譚輝,常年奔走在天山南麓、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及周邊,采訪石油工人的酸甜苦辣咸,通過筆頭、鏡頭記錄他們為國找油找氣的堅強品質,見證“離家最遠、離國最近”的使命擔當。
在記錄鉆井隊班組生活和故事中,發現大家都很純樸憨厚,不善于言談,如果需要把他們的故事很好地呈現出來,就需要駐井采訪,需要下笨功夫、慢功夫,和他們同吃同住同勞動,只有這樣才能真切地感受到他們辛酸不易、他們的愛恨情仇,真正融入石油人自己的江湖。(譚輝)
在生化池底見證工人的艱辛與不易
我叫楊軍,是中國石油報冀東記者站的記者。
有一次我去油田高尚堡聯合站采訪生化站清淤檢修作業。這次清淤是該站自2018年投產以來第一次全面進行的清淤作業。當天的任務是1#好氧池填料吊裝拆除和污泥清淤。
為了近距離進行拍攝,我穿好水叉,扶著梯子一步一步下到生化池底。
生化池深6米,梯子有些抖,踩在上面異常濕滑,感覺隨時都要掉下去。
為了保護相機,實行了人機分離入池,相機是被池子上的人用繩子一點一點放下去的。
下到池內,腳下硌得疼,池里布滿了填料和生化淤泥,淤泥深達腰部,越往里走越深,最深處快要淹沒到胸口。
此外,生化池底淤泥下面布滿了待拆除更換的曝氣管線、曝氣頭,很容易被絆倒,每走一步都必須小心。
在這樣的環境下,我穩住身體,一步一步往前挪完成了拍攝任務。
當我從池底爬上來時,衣領、袖口、安全帽、水叉上浸滿了油污,里面的衣服上沾上了點點滴滴的油污,但我很享受拍攝過程中的這份快樂!因為通過我的稿件,讓大家了解了石油工人的艱辛和不易,很值得。(楊軍)
用瞬間編織班組生活的獨特畫卷
我是撫順石化工建公司的老員工。從事企業宣傳工作多年,打交道最多的就是基層班組的同事們。
每次利用采訪的機會,與員工近距離接觸,一起工作,閑暇時,大家的歡聲笑語能驅散所有疲憊。
我們分享著各自的趣事,就像一家人。
這里有爭執,有歡笑,有汗水,也有淚水。每一個瞬間都編織成班組生活獨特的畫卷,那種默契是日積月累的情誼。
我珍惜與班組員工在的每一刻,因為這些平凡又珍貴的日常,讓我感受到了團隊的力量和溫暖,這種情感深深扎根在我心中,成為我工作中最寶貴的財富。(趙鈺)
能文能武才能得
我是云南龍源新能源有限公司的一名兼職新聞工作者,日常工作或是行色匆匆于采訪途中,或是奮筆疾書于案牘之前。
作為記者,要拿得住筆、扛得起相機、跑得過四季,也走遍大地,能修圖能編輯,還能做后期。
可說是能文能武,理感并具。
盡管工作環境艱苦,但是每次自己采寫的新聞見報后,我的內心無比驕傲、自豪。(涂啟志)
扛著相機的“追光者”
“凌晨施工又冷又乏,你何必來遭這個罪!”作為中鐵電氣化局運管公司的一名基層女通訊員,在一些惡劣環境下的作業現場,我的出現常常讓大伙吃驚。
他們關心我說,天氣好的時候你來拍拍照就行了,這吃苦受累的,你哪能受得了!
工作的這些年,我選擇把鏡頭聚焦在最難最惡劣的作業現場,客觀呈現一線工人的勞動場景。其中,有連續8小時冒著大雨搶通鐵路專用線的現場紀實,也有寒冬里凌晨3點多作業現場的號角聲聲,我記錄了基層勞動模范的成長軌跡,也策劃了員工駐地婚禮的獨特與浪漫……
因為這些鏡頭里的故事,我有幸作為宣傳戰線的代表,被授予中鐵電氣化局“十大巾幗之星”。
我深深地記得自己在領獎臺上的發言:我叫廖娜,我是一名追光者。
無論風霜雨雪,我都會在現場為您播報我們中鐵電化人的奮斗和擔當!(廖娜)
我是“有理想的李響”
作為一名基層一線的新聞工作者,我的理想是做一個“有理想的李響”,我對理想的理解是:理想是信念,促使我精益求精、無畏困難。
我所在的單位山東能源集團,2004年響應西部大開發號召到新疆開發建設,一批批山東能源人來到這里建設新疆。
春節的時候,接到上級任務,要拍攝新疆能化職工們堅守的片子。時間緊任務重,整個春節期間就放棄休息,到礦上跟蹤拍攝。
那5公里的巡檢路,是我至今走過最難的5公里。因為當時的雪到腰部高,相機在天剛亮的時候被凍得開不了機,當時我就在想,這是我今天走的路,但卻是皮帶巡檢班風雨無阻走了好多年的路,我一定要把它拍好。
片子播出后在集團反響很好,讓大家看見了我們在疆干事創業的精神,這也是我們為什么離家千里也能將新疆基地建設成如今的成績的關鍵,后來這部片子也在工人日報上稿,讓更多人看見了我們在疆創業的事跡。(李響)
記錄讓我收獲快樂
我是中建二局土木公司大連地鐵項目陳鈺鑫,在項目上擔任宣傳人員,負責記錄項目上形形色色的人,可歌可泣的事。
這一年的宣傳記錄中帶給我的東西有很多:快樂,感動,溫暖,自信歷練,成長......這些讓我埋下了對宣傳難以割舍的情結。
風里來雨里去,項目上勞苦工作的人從不抱怨一句。
看著盾構機貫通隧道,一次次的盾構掘進的成果不斷提升項目影響力。
這是中國建設賦予我們的責任,我們將不辱使命,很好地完成這項艱巨的任務。
只要不停地校正前行的方向,我們就會取得決定性的勝利。
我也將擔負起責任,手持相機記錄著屬于我們的感人瞬間。(陳鈺鑫)
見證團隊成長是我存在的意義
我是海爾武漢空調的一名“記者”,加入海爾武漢空調已有3年,在這3年里海爾武漢空調的大舞臺讓我從一個小白升華成略懂皮毛的小白。
初來乍到時,我并不懂得記錄班組生活的意義是什么,為什么而記錄。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漸漸地理解其中的含義,相機里面的照片和筆下書寫的文字,記錄的不僅僅是班組的生活,更是一個團隊成長的見證,用鏡頭記錄著員工的每一個瞬間。
記得我入職以來記錄的第一個重大事件是線體單班效率突破3500。
三年里,我筆下的文字記錄著各班組一個個效率目標的時刻,我相機里記錄的是各位創客們圍繞極致成本、極致效率,展開“頭腦風暴”的瞬間。
創客們每當看到團隊照片中的自己,總能通過照片,會想起當時大家一起為突破效率目標做的努力。
記錄班組生活、見證團隊成長,我想這才是我存在的意義。(杜曼君)
心中有光,腳下有力
我是內蒙古交通集團有限公司興安分公司的一名班組通訊員,從踏出校門,走出象牙塔,我把愛好作為專業,沿著草原的脈搏,聞著公路的心跳,我迫不及待地投身于北疆,用手中的紙筆、話筒、相機,上連天氣、下接地氣,讓養育我的企業充滿熱情和朝氣。
在從事新聞工作期間,我深刻領悟了“鏡頭屏幕見冷暖、字里行間寫春秋”的責任與使命,忙碌服務的收費一線、蜿蜒崎嶇的草原公路、興安嶺上的杜鵑紅都是我眼中最美的風景,24小時堅守崗位的收費員、志愿服務的杜鵑花微笑服務隊、奔走基層的共產黨員都是我心中最可愛的人……鏡頭和文字記錄了我的收獲與心境,也定格了我努力拼搏的身影。
蹚過歲月的長河,熱愛如初,我將一如既往堅守初心,與新聞同行。(戰云雙)
深入一線講好能源故事
時光荏苒,不知不覺,我在新聞宣傳戰線上工作已有八年有余,目前是淮河能源控股集團的一名新聞宣傳工作者,主要工作就是從事新聞采訪的寫作、視頻拍攝和新媒體創作。
跋山涉水、親身體驗,行走在生產一線......我采訪過不同的人,他們中有樸實憨厚的、有善于表達的、有不善言辭的,通過與他們的對話,把所有難忘的故事,都具象在每一條新聞推送上,講好淮河能源故事。
尤其是近段時間,我采訪過許多基層區隊班組,通過與班組長的對話,我真切感受到安全長周期的背后,絕不是簡單的運氣——而是無數個日夜的堅持堅守,對每一個崗位細節的嚴格把控以及對企業深深的責任感。
動力加汗水,人生之路才能走得更遠,這是我從班組長身上領悟到的,在他們身上,我看到了平凡中的不平凡,也更加堅定了自己的職業道路。(左琦)
記錄平凡人的不平凡
作為中國石油長城鉆探蘇里格氣田分公司的一名記者,我的日常工作是走進一線班組,用鏡頭和文字記錄班組員工們的生活與工作。
我肩負著記錄和傳遞真實故事的使命,他們的故事讓我深刻體會到,每一位普通勞動者都是社會運轉不可或缺的齒輪。他們面對重復而枯燥的工作,依然保持著樂觀和敬業的態度,這種精神讓我深受感動。
每一次采訪都是一次心靈的洗禮,在與他們的交流中,我感受到了他們的堅韌與樂觀,即使面對挑戰,也不失對生活的熱愛。
班組員工們的點點滴滴,讓我更加堅信記者這份工作的意義,我有責任通過我的報道,讓更多人了解并尊重這些默默付出的班組員工。
今后我會更加珍惜自己的工作,也更加尊重每一個平凡崗位上的不平凡人。(邵帥)
發現班組真善美
我是來自國家管網集團東部原油儲運有限公司南京輸油分公司的陳懋,從事新聞宣傳工作已有7個年頭。
我曾經也在基層站隊的運行班、儀表班、綜合計量班等多個班組工作過,每次在采訪班組的員工時總會勾起曾經工作的回憶,聽班組員工講身邊的事情時,總會產生共鳴。
我感覺新聞工作者首先要有良好的身體素質,否則帶著一堆攝影器材,走基層、跑現場,準會累趴下。
我們要在“腳力、眼力、腦力、筆力”上下功夫,深入基層班組發現真善美,圍繞中心、多思善謀,用好群眾語言講述基層一線員工生動、鮮活的故事,弘揚主旋律,傳遞正能量。(陳懋)
工人日報客戶端班組天地第363期
億萬職工的網上家園
關于我們 |版權聲明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4151598 | 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舉報電話: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ydlpxfsj.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