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網評論員 陳婉揚
停車、點餐、辦卡、訂酒店……你的個人信息根本藏不住,就連醫院驗血的結果別人也能隨意查看——近日,央視《財經調查》報道了多個因數據接口漏洞導致的個人信息泄露案例,個人信息安全問題再次進入公眾視野。
從新聞報道來看,人們的手機號、身高、體重、車輛行蹤軌跡等信息,在有些別有用心的人面前,可以說是近乎“裸奔”的狀態。針對不同消費場景,央視記者與網絡安全技術專家進行了一系列實時測試和深入調查,結果發現,無論是在停車場、餐飲店、健身房,還是酒店、醫院,專家僅用最基礎的解碼程序,就能獲得消費者的相關敏感信息。
車停在哪個停車場、去醫院做了什么檢查、入住了哪家酒店,這些信息都能夠被他人輕松“竊取”,進而成為廣告推銷、追蹤定位的“依據”,讓人細思極恐。當下,人們的工作生活場景大都離不開手機,數字化帶來生活便利的同時,人們的個人信息不可避免地存留在了各個服務平臺上。但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些信息可能早已被盯上,成了不法分子牟利的資源和通道。
近年來,盜取和濫用個人敏感信息的案件并不罕見。不久前,“50元可查詢任意個人隱私”的話題在微博上引發廣泛關注。記者在調查中還發現,網上存在大量“婚戀報告”“風險報告”等信息查詢產品,僅需提供姓名和身份證號并付費,就能在未經同意的情況下獲取他人的戶籍、婚姻狀況等敏感信息。日常生活中,諸如體檢完很快就能收到醫療服務廣告、“準媽媽”“準爸爸”往往會收到早教類廣告等情況,也側面說明,個人信息正在以多種形式被泄露和濫用。
這些情況暴露出一些企業或平臺在保護消費者信息方面,能力不足、意識不強等問題。企業運用數字化手段為消費者提供便捷服務,但不應忽視對消費者信息的保護。如果企業只負責收集用戶的個人信息,卻無力堵住可能存在的技術漏洞,那么顯然是極不負責任的。
近年來,隨著《個人信息保護法》等法律法規的出臺,加之有關職能部門持續深入的治理,很多個人信息泄露的風險點逐步被堵住。比如,使用隱私面單已成為快遞業的“標配”、不少消費者開始對隨意“刷臉”說“不”、企業對個人信息的處理正在走向規范化,等等。但個人信息被泄露、竊取、買賣的情況依然時有發生,這也使得人們在選擇、使用相關服務時總是心有余悸。
有關部門要持續加大檢查和整治力度,做好違規獲取個人信息情況的溯源、監管等工作,提高違法成本,讓不法分子不敢輕易觸碰法律紅線,同時要壓實企業對用戶信息保護的主體責任。相關企業要加大個人信息保護工作的投入,及時修補技術漏洞,建立健全個人信息保護機制。消費者也要注意保護自己的隱私,有權利意識,對商家的一些不合理要求,要及時說“不”。
在人們享受科技帶來的便利的同時,為信息安全筑起堅固防線,讓人們的數字化生活更加安心,需要方方面面的持續努力。
億萬職工的網上家園
關于我們 |版權聲明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4151598 | 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舉報電話: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ydlpxfsj.com. all rights reserved